九游体育官网说到人口老龄化,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对康养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去年陕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60岁以上人口将近760万,十年来的增幅也高于全国0.91个百分点。近几年,陕西省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累计培训6万余名养老护理员,在去年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陕西获得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好成绩。
为促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发挥养老服务劳动者在就业创业中的职能作用,西安市总工会以西安市职工大学为主体,联合西安工会医院和西安市总工会中顺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了西安市总工会康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养老服务是什么?康养学科专业的郑伟老师认为仅用照看老人定义是对养老服务最大的误解。“从专业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三大方面,通俗而言养老服务事关老人的衣食住行医。”
据郑伟介绍,针对养老人才培养需求,培训基地以国家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培训为标准,学员在培训基地需要进行15天脱产学习,共120个课时,课程培训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将从职业特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四个方面系统学习养老服务内容。“通过培训我们希望学员能成为既能进行医疗护理又能进行老年人生活护理的全面型“康养护理”人才。”目前,总康养基地已开设两期培训班,在两期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150余人
在郑老师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学员们参加培训的教室,“专业”是记者在看到教室陈列后的第一感觉。走进二楼的实操课教室,记者看到整间教室按照不同课型需要划分出家庭生活区、康复训练区以及病床操作区三大部分,所有生活中老人常用的辅助工具一应俱全。“为老人翻身、穿衣、推轮椅……这些动作乍看之下似乎并不复杂,可在专业的养老护理工作中均有细致步骤,满满都是‘讲究’,整个班实操课教室完全可以满足学员对养老服务各个方面的练习需求。”
如果说丰富齐全的硬件设备是养老培训的“左膀”,那么充足的师资储备就是养老培训的“右臂”。“依靠西安工会医院的医护资源,目前我们的师资库里储备有近百名双师型教师,各位老师在医院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养老培训的精益求精源源不断提供着养分。”郑伟说。
“给他们上课对我而言虽然具有挑战,但是看到他们听懂一个知识点或者掌握一项技能的时候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谈到自己学生,康养学科的讲师郑伟脸上始终带着幸福的笑容。
相比普通在校学生,这批平均55岁的“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能让学员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郑老师和其他老师在授课方面做足了功课。“给学生讲课可以侧重讲解知识结构,但是给我们的学员讲课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言语都要有所不同。”用下水管道来讲解老年人消化系统的运作,这样“贴近生活”式的讲解方式频频出现在各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和学员之间的相处在郑伟看来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很明确的目标走进课堂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懈的努力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教学最大的动力,学生们的问题在激励我们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滞。”郑老师表示培训出中高级的学员是未来所有老师的目标。
从理论到实操,从假的模拟人到医院真实的病人,培训的每一环节在郑伟心里都是养老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步骤。对于学员的教授并不止于课程结束,学员在进入岗位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培训微信群里提问,老师随时答疑解惑。“学生们在岗位中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教学备课中宝贵的财富,我们也会不定期收集来自养老机构和客户家庭的反馈来及时补充更新授课内容。”
在西安职工大学副校长黄洁看来,未来养老服务将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蓝海”产业。“我们通过整合现有平台资源,目的在于规范养老培训的产业链。” 黄洁表示,数量不断增多、年轻化趋势明显,这是近年来养老行业技能人才增长的诸多特点“如何吸引人、培育人、留住人,这是未来养老人才队伍发展的几个关键。”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康养服务人员的认识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照护人员,拓展到拥有专业护理、营养搭配、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这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养老服务人才,为老人身心健康、照护和康复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案。”黄洁表示。
为了帮助初来西安求学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贾女士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经朋友介绍,贾女士了解到家门口的西安职工学校里有个康养培训班。出于好奇,她报名成为了第一期培训班学员中的一员,短短15天的培训让她对“养老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半年前没有接受培训的贾女士来说,养老服务感觉是一件并不难做的事情,但如今贾女士觉得用事无巨细一词来形容养老服务在合适不过了。不同症状的老人如何配餐?卧床的老人应该用什么姿势扶起来?......说起自己在培训课上学习的内容,贾女士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参加培训期间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养老服务’是个细致活儿,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和技能才会胜任这份工作。”
让贾女士对养老服务培训“心动”的原因除了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技能之外,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看法的转变也是自己想从事这一职业的动力之一。“一开始包括家里人听说我想去干养老服务都不太能接受,但是我觉得养老服务和别的服务行业没什么不同。”贾女士通过分享自己在培训课上的所闻所学不仅带动了家人思想的转变,也让她自己更加坚定了从事养老服务的信心。
“叮铃铃……”一阵闹铃声将54岁的赵阿姨从睡梦中叫醒,拉开窗帘,天还蒙蒙亮。洗漱完毕后她开始为82岁的邓奶奶准备早餐,和邓奶奶相处已有一段时间,护理的工作流程早已了然于胸。
2014年,赵阿姨从渭南来到西安,经过培训成为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说起做护理员的初衷,赵阿姨坦言,“觉得这是自己可以干且能干得好的工作,又能有一份较为可观的收入。”
今年3月份,由于儿子儿媳上班无法照看,骨折后的邓奶奶便通过西安市总工会中顺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找到赵阿姨进行陪护。帮邓奶奶穿衣、洗漱、做饭、喂药、按摩……是赵阿姨每天重复做的事情。“照顾老人就得有耐心!”赵阿姨告诉记者,上岗前的培训和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使得她在护理老人这一块儿还算得心应手,在她看来除了生活起居的照顾,陪护老人还应将其当做自己的亲人般照顾,以心交心。
看护老人特别是半自理不自理老人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怎么翻身、怎么喂食、怎么从床上挪到轮椅上……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专业的护理技能。记者了解到, 居家养老护理员是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且合格后上岗的,从生活起居到简单的基础病护理,她们都需要了解。
中顺家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护理人员培训结束后没能找到心仪工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护理人员和客户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从护理人员角度来说,可能由于自身原因,他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同性别老人的护理,但是护理人员群体主要还是以女性为主,这就会造成一定的局限,不能很快把想用人的客户和想找活的护理人员匹配起来。
此外,还有一部分客户想要的护理人员不仅仅是生活起居上的照料,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陪伴。而护理人员群体以农村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在沟通能力和文化知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这种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象。
该工作人员说,从她们接收到的客户反馈来看,大部分客户都是要求护理人员要热爱这个行业,要本分、善良、对工作有责任心,“不怕不会干,只怕护理人员不愿意耐下心去干。”
如今,像赵阿姨这种“年轻老人”照看“年老老人”的现象在居家养老护理行业屡见不鲜。中顺家政的居家养老护理人员主要群体以郊县农村人员为主,年龄集中在48-55岁之间。
记者了解到,如今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养老护理,也会更倾向于养老机构护理,居家养老护理队伍的年轻人还是屈指可数,为居家养老护理行业注入年轻血液已是近几年讨论的热点话题。
“跟老人相处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枯燥的,而且需要很大的耐心。”该工作人员说,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其并不会将居家养老护理行业作为工种的选择。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年轻人对进入该行业的看法,大家基本上表示不会考虑,“觉得自己照顾不了老人”、“干这个太累了”、“更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有共同的爱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择业难,而养老护理员又存在缺口,年轻人是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的。”该工作人员说,但要让年轻力量注入该行业,还需社会的共同引导。九游(JIUYOU)